- 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0:44 点击次数:96
骚扰电话通常是指以电话方式侵扰他人私人生活安宁的行为,骚扰电话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骚扰者的主观意图、行为方式以及侵扰程度等因素。目前常见的骚扰电话类型包括频繁拨打的产品推销电话,以恶作剧、报复或其他恶意目的拨打的电话等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迭代和广泛应用,骚扰电话呈现机器化趋势,成本显著降低,骚扰电话“顽疾”治理形势日益严峻。在中国手机用户认为骚扰电话对其生活的影响调研中,超四成用户表示骚扰电话打扰了其安宁的生活,影响到正常休息;近四成用户认为影响到其正常工作;还有36.47%的用户因此心情烦躁、胆战心惊。尤为值得警惕的是,不少骚扰电话与电信诈骗等犯罪行为密切相关,潜在威胁用户财产安全乃至生命安全。
骚扰电话治理事关人民福祉,仍需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。当前,骚扰电话已形成完整黑色产业链,涉及营销需求收集、用户个人信息售卖、传播设备制售、骚扰电话传播等环节,治理链条长、环节多、复杂性高、难度大,需要相关主体综合联动打好“组合拳”,汇聚合力、久久为功,对骚扰电话形成有效的全流程“围追堵截”,共同营造安全、清朗的通信环境。
加强顶层设计,健全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及行业监管制度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明确规定“未经消费者同意,经营者不得向消费者发送商业性信息或者拨打商业性电话”,但仍亟须从法律层面对骚扰电话做出准确权威解释,为治理工作提供权威的法律依据,保障治理工作合规开展。同时,常见的骚扰电话涉及电商零售、贷款理财、教育培训、房地产、股票保险、旅游、医疗保健等诸多行业,单纯依靠信息通信行业难以从源头根治,需要相关行业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,严格规范各类经营者拨打营销电话的行为。此外,各电信企业要按照“谁接入谁负责”的原则,加强通信资源和用户管理,防止各类通信资源被用于电话扰民。对于扰民严重的号码,行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回收,对相关增值电信企业应加大处罚力度,甚至撤销有关许可。
正本清源,加大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力度。大数据时代,个人信息收集渠道非常多,人们在使用网站、APP时大多需要填写个人信息,浏览痕迹则会暴露出个人喜好和需求。个人信息泄露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,参与主体繁杂,不仅涉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主体、利用非法获得的信息实施电话营销的主体,还包括开发各类可以群发信息或群拨电话程序的企业等等。相关行业监管部门除了强化日常监管外,还需进一步提高相关主体的违法成本,从重处罚骚扰者及受益商家,对于情节严重的主体可以进行惩罚性赔偿。同时,企业应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,个人用户应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养成非必要不提供个人信息的习惯。
来源: 学习时报
用户信息电话个人骚扰者发布于:北京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